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短线配资炒股
糖尿病患者如何降低发生风险?
很多人认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,却不知道肿瘤也可能成为其严重的并发症。大量研究显示,糖尿病患者不仅恶性肿瘤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,其死亡率更高,预后也更差。
2023年国内一项纳入46,06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,糖尿病是多种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,其中消化系统肿瘤占比最高[1]。更意想不到的是,2021年《柳叶刀-糖尿病与内分泌学》上发表的一项历时18年、覆盖超过30万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,癌症已成为英格兰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,占死亡总人数的28%[2]。这些数据提醒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,肿瘤筛查必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糖尿病与肿瘤:
千丝万缕的生物学联系
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证实,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、胰腺癌、结直肠癌、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升高。这种关联背后存在多重病理生理机制:
1、高血糖的直接损害
长期高血糖状态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发生:产生过量活性氧物种引起氧化应激,导致DNA损伤和基因突变;为肿瘤细胞提供充足的增殖底物;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(AGEs)激活炎症通路,创造有利于肿瘤发展的微环境。
2、高胰岛素血症的促生长作用
胰岛素抵抗导致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是2型糖尿病的特征之一。胰岛素不仅直接促进细胞增殖,还能通过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-1(IGF-1)信号通路,间接刺激肿瘤生长与血管新生。IGF-1受体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,是其重要的促有丝分裂信号通路。
3、慢性低度炎症状态
肥胖和糖尿病常伴随全身性慢性炎症状态,TNF-α、IL-6等炎症因子水平持续升高。这些因子不仅加剧胰岛素抵抗,还能通过激活NF-κB等转录因子,促进肿瘤细胞增殖、侵袭和转移。
4、性激素水平异常
在女性患者中,肥胖和2型糖尿病往往导致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。雌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,可刺激激素敏感性细胞(如乳腺和子宫内膜细胞)增殖,显著增加、子宫内膜癌等激素相关性肿瘤的发生风险。
降糖药物与肿瘤风险:
科学认知与理性选择
不同类别的降糖药物因其作用机制差异,可能对肿瘤风险产生不同影响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医患共同制定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1、二甲双胍:潜在的抗肿瘤特性
多项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能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。其主要机制包括:激活AMPK通路,抑制mTOR信号传导,影响肿瘤细胞代谢和增殖;降低胰岛素水平,间接减少胰岛素介导的促生长效应;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回顾性研究显示,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某些癌症(如结直肠癌、乳腺癌)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低[3]。然而,这些发现仍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。
2、胰岛素及其类似物:理性看待潜在风险
某些胰岛素类似物(如甘精胰岛素)因分子结构与IGF-1相似,在基础研究中显示可能激活促有丝分裂信号通路。然而,多项大型临床研究(如ORIGIN研究)并未证实外源性胰岛素会增加肿瘤风险。当前共识一致认为,严格控制血糖的获益远大于潜在的理论风险。
3、新型降糖药物的肿瘤安全性
GLP-1受体激动剂:大型心血管结局研究的后续分析显示,这类药物不增加肿瘤风险,其减重效应可能对肥胖相关癌症具有保护作用。
SGLT2抑制剂:目前证据表明其肿瘤风险中性,但建议个体化评估使用。
DPP-4抑制剂:总体安全性良好,长期效应仍需进一步观察。
重要的是,不应因担心理论上的肿瘤风险而拒绝或中断必要的降糖治疗。高血糖本身带来的危害是明确且急迫的。选择降糖药物时,应遵循个体化原则,综合考虑患者年龄、血糖状况、肿瘤家族史、体重以及其他合并症。所有治疗决策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确保血糖达标的同时,最大化治疗安全性,定期进行肿瘤筛查是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。
筛查策略:建立系统性防控体系
《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(2021年版)》推荐将肿瘤筛查纳入糖尿病常规管理体系[4],建议采取分层筛查策略:
1、常规筛查项目
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进行基础肿瘤标志物检测(CEA、CA19-9、AFP等),并结合个体情况选择相应影像学检查。这些指标虽不具特异性,但可作为早期风险提示的重要工具。
2、风险分层筛查
根据性别、年龄、家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:
女性:40岁以上建议每年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,绝经后女性需关注子宫内膜厚度
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:50岁以上或具有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胃肠镜检查
吸烟者:建议低剂量胸部CT筛查肺癌
3、高风险人群强化监测
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(HbA1c>8.5%)、BMI≥28kg/m²、或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,建议将筛查频率提高至每6个月一次,必要时扩大筛查项目范围。
综合防控:构建糖尿病-肿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
糖尿病与肿瘤之间的复杂关联需要通过综合性的防控策略来应对,建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方案,将血糖优化作为基础目标。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控制在7%以下,将体重指数维持在18.5-23.9kg/m²的理想范围内。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,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,综合考虑药物的降糖效果和潜在的抗肿瘤特性,日常随访将肿瘤筛查纳入糖尿病慢性病管理的常规工作中。
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,包括提倡均衡饮食、规律运动、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习惯。通过这些多维度、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措施,糖尿病患者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,延缓慢性并发症的进展,还能显著降低肿瘤发生风险,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管理。
参考文献:
[1] 王欢. 长春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癌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机制探讨[D]. 吉林大学, 2023.
[2] Pearson-Stuttard J, et al. Trends in predominant causes of death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in England from 2001 to 2018: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linked primary care records[J]. The Lancet Diabetes & Endocrinology, 2021, 9(3): 165-173.
[3] Noto H, et al. Cancer risk in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metformi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[J].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, 2013, 4(3): 225-232.
[4]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. 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(2021年版)[J].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 2021, 37(6): 499-510.
本文来源丨有一个药师 责任编辑丨小林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